《从蒙昧走向文明: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农业经济社会形态→工业经济社会形态》(劳动之歌e三百六十行2024年08月17日):因由“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集体经济→农业社会的个体经济→工业社会的社会经济,呈现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趋势。
自然经济时期,由于认知能力简单,石器工具简陋,采集狩猎收成微薄,加之自然灾害、猛兽侵犯,个体劳动无法维系个体生存,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氏族部落,形成氏族公社集体经济,成为利益共同体。
1、氏族民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维护在自然界中生存权的内生动力。
为了满足氏族部落生存繁衍的基本需要,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所有成员,均承担起生产生活的责任义务,以此形成氏族民主,成为维护氏族公社集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和维护氏族部落整体利益(社会利益)的价值取向。
远古时期人烟稀少,从几十人到上百人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人际关系简单,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从长辈口说耳听的直观感受中,后辈习得采集狩猎的基本能力,这种体验式思维方法,是自然经济时期人们从事生产生活日常交流的行为习惯。结绳记事尚未成为日常语言交流工具。
氏族长老,因由经验能力优势,引领族群繁衍生息。并由此形成后辈对长辈的遵从意识。
4、女男平等、共产共享,是母系氏族原始社会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行为特征。
在男采集女狩猎的生产生活分工中,由于男性外出狩猎常常会出现意外,导致他们在氏族部落事务管理中呈现出不连续性。留守栖息地位的女性,逐渐占据氏族部落管理事务的主导地位,形成母系氏族原始社会。祖母因由天然的母性情结,对己生子女一视同仁,形成女男平等、共产共享的人际关系。
母系氏族部落的人们,因由栖息地的山水林地等供给生产生活资料的贡献,形成自然崇拜,画成姓氏图腾。
人类学家在土耳其卡塔·瑜育克考古发现公元前6700年的女神雕像“大地母亲”神龛,说明宗教已成生活内容。
女+生=姓,姓氏图腾旗帜的出现,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符号,划界栖息地的区域标志。姓氏宗族由此生发。
氏族部落为维护有限自然资源,对于生产生活的领地资源进行独占,维系自身基本生存,形成氏族部落集体经济保障收入、抵御灾害的利益闭环。
《山海经》显示古中国伊洛河一带山地广袤,各个氏族部落临水而栖,形成散居村落、各自而安的小国寡民。
150万年前,人们学会利用火能烧炙食物,快速缩短进食时间,由此获得比较其它动物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其它社会活动,促进智力和能力大幅提升。
一万年前,女性在采集果实中发明种植技术,粮食收获比较采集狩猎有着非常明显优势。农耕种植由始出现。
男性凭籍自然体力优势,在农耕种植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因体力弱势被生产边缘化。子女归父系氏族所有,形成以男权利益为主体的父系氏族原始社会。
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强,粮食收获的增加,剩余产品的出现,父系氏族男性长老利用既得权利优势,占有他人劳动和剩余财富,谋取私利。氏族社会出现等级制度雏形。
随着人口逐步增多,领地资源出现拮据短缺,父系氏族的男性领袖们带领部族开疆扩土,掠夺其它部落的财富。胜利一方先是占领战败一方的生活领域,因采集狩猎无法供养更多人口而杀死战俘。后来随着农耕种植技术的发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胜利一方在占领战败一方生活领域的同时,把战俘留用为奴隶,奴役其从事生产劳动。农业经济奴隶封建社会由始渐成。
11、《荷马史诗》展现出古希腊由父系氏族原始社会向农业经济奴隶社会的过渡进程。
奥德修斯国王(族长)已成农民,把务农视为光荣职业,把库克罗佩斯人称为“无须撒种,不用耕耘”野蛮人。
因由海洋贸易的存在,城邦之间结成互通有无的民主城邦联盟。然而,随着人口膨胀,资源有限的氏族部落开始更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城邦民主联盟由始瓦解。
文字记载知识体系应运而生。为服务日益繁复的海洋贸易客观需要和城邦治理的主观需求,超越原始社会言传身教的体验性思维方法的叙事功能,农业经济财富充足的古希腊人,出现一批发明古希腊文字、进行知识传播的学者,创建出建筑、雕塑、戏剧、文学、哲学、科学、宗教、神殿等知识体系,营造出空前繁荣的希腊文明。
农耕种植技术发明,比较采集狩猎自然性、随机性,具有目的性、预期性、组织性、执行性明显优势。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个体经济超越氏族公社集体经济脱颖而出。
由始形成“男耕女织”,以男权利益为主体兼具生产生活功能的,男尊女卑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单位。
独立生产、独自生活、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个体经济的出现,比较自然经济采集狩猎的团队协作生产生活方式,呈现明显优势,开始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原始社会氏族公社集体经济逐渐消解。从氏族部落的小国到依附土地散居的寡民,农业社会生产生活呈现出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常写照。
2、以维护小农生产个体经济为主要功用,形成与小农生产个体经济同业生产同态生活相适应的统一化社会服务组织体系。
大禹治水,体现出远古社会小农生产个体经济为了抵御自然灾害,人们自发组织壮大力量抵御外患的客观需要。共同治水等公共服务的出现,加强了人们的联系,服务社会的国家统一组织开始出现。
考古实物考证,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及其锲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埃及的大金字塔(公元前2500年)、《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792年)等反映出,伴随人际交往的日趋复杂,服务社会生产生活的组织形态和行为规范也随之增多。
同业生产、同态生活的小农生产个体经济,催生出与之相应的统一形式统一渠道的统一化社会服务组织体系。
古希腊尤为典型。地中海东部山多地少,氏族部落散居其间,道路崎岖相互隔绝,氏族民主保留完型,形成众多独立城邦(村落),结成相互独立的民主城邦联盟。
随着水陆交通设施的改进,海陆贸易的发展,把其它农业发达地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传播进来,在短时间内完成由父系氏族原始社会到农业经济奴隶社会的演进过程。
既有小农生产个体经济,又有海陆贸易商品经济,加之氏族民主的社会传统,衍生出与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组织形态,既留存有氏族民主的组织形式,又创制有君主专制的内核机制,为罗马帝国封建专政奠定了基础。
3、以土地利益为纽带的分封制度,形成以拥有土地资源优势占据统治地位的地主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男尊女卑集权等级专制制度的君主专政民族国家。
势力较强的氏族部落通过土地兼并,形成一族独大占地为王的国家政体。夏朝开始形成以王权利益为遵循的把天下视为一己之家的“家天下”理念。“国家”概念由此形成。
封爵建藩,以土地利益为纽带的分封制度,是农业经济奴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实行土地分治的基本权利架构。
“封建制”是分封制度的初始形态。夏商周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族势力,占地为王,分封诸侯,共同实施对奴隶阶级的统治。然而,诸侯各自为政,最后导致王权分裂。
“郡县制”是分封制度的完型形态。随着小农生产自给自足个体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强统治农民阶级,制衡藩镇割据势力,维护皇权利益,秦朝以后形成以封爵建藩为基础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度。由始,皇权超越宗族势力,上升为国家统一权力。
古希腊古罗马从共和制到僭主制到君主制到采邑制的发展历史,清晰地展现出公民社会等级制度的演进过程。
(1)经济垄断。地主贵族利用既有权力优势,篡权社会组织管理职能,暴力掠夺土地,瓜分战争俘虏,壮大奴隶经济,形成对生产资料实行垄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2)政治集权。建立以地主阶级利益为价值遵循的集权等级专制制度政治体系。皇权至尊诸侯封地暴敛赋税。朝廷郡县官僚体系维护朝纲。“周公制礼”、“秦朝官制”尤为典型。
(3)文化专制。映像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集权等级专制制度的思想共识,形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价值的儒释道愚民文化。“文字狱”尤为典型。
(4)社会父权。为维护父权利益设立财产多子分配制度,结构出以“养儿防老”为功用的“传种接代”族规宗制,形成以姓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势力。
(5)家庭男权。为维护男权利益设立男婚女嫁制度,剥夺女性生存权财产权,形成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
(6)一元化的宗教体系。与以皇权利益为唯一遵循的集权等级专制制度的相适应,由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族势力的宗教文化占据鳌头,形成一元化的宗教体系。其它多元宗族的多元宗教因由宗族势力的衰弱而弱化。农业社会三大宗教势力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出宗族势力与宗教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中世纪欧洲的政教合一尤为典型。
4、先验性思维方法,是农业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行为习惯。
人们在长期农耕种植生产生活中,发现屡见不鲜的事物之中存在有雷同的发展规律,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观念方法屡屡见效。于是发明文字,通过书籍知识的积累传承,超越采集狩猎原始社会口说耳听体验性思维方法的局限,逐渐形成凡事循祖习经、遵守传统的先验性思维方法。
祭拜祖先,是农业社会的第一要事。既是感恩,又是祈福,更是问经求道,由此形成制度礼仪和世俗风范。皇室祭拜三皇五帝,百姓祭拜自己祖先。
引经据典,把先辈言论作为做人做事的行为标尺。儒家文化以“四书五经”为经学,树立“三纲五常”行为规范。符合祖训就立“忠烈牌坊”。违背祖制就视为离经叛道。
墨守成规,人们习惯于在古书堆里,从先辈那里寻找方法。因循既成规矩方法,轻易不事改变。农民起义推翻皇室掌握皇权又成皇帝,尤为典范。改朝换代用法家,坐上江山尊儒术,成为农业经济社会反复的历史现象。
复辟倒退,王权之争,因由新旧势力博弈,往往导致以前被推翻的统治者勉力恢复原有地位,被消灭的制度重新复活旧制的复辟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袁世凯、张勋尊儒复辟,法国大革命的复辟与反复辟,尤为典型。
通过奴隶制度,剥夺奴隶生存权。通过人丁税,对农民实行封建人身依附。通过户籍制度剥夺农民自由,把农民束缚于田地之中。通过地租税赋,掠夺农民劳动成果。
打压商业活动。为了防范商业活动给静态管制的领地臣民造成思想分歧、秩序混乱和财富外流,先秦“奖耕战”、“抑商贾”,秦至隋唐“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宋元“抑商”与“专卖”法,清朝“海禁”政策等。
“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尤为典型。封建领主建立庄园劳役制度,制定《济贫法》《定居法》,实行财产扣押制度、担保制度和罚金制度等,把农民束缚在田地中。皇权与教权实行政教合一双重敛财,导致民怨载道。
6、改朝换代、周而复始,农民起义民主力量成为调节地主与农民利益关系、稳定社会继续发展的关键阀门。
同业生产,同态生活,限制流动,静态管制,由此形成大一统的集权等级专制制度。
一方面,通过暴力统治实施人丁税、地租税以及户籍制度、重农抑商、策,把农民强制束缚于农田进行农耕劳动,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一定维稳作用。
另一方面,君臣二元利益同体异利的结构性矛盾,形成结党营私、腐败丛生,压榨百姓、噬利民生,引起农民阶级民主力量揭竿而起,重新调整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利益关系,导致周而复始改朝换代。
“海上马车夫”荷兰开启大规模航海贸易,推动商品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促进工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新兴工商阶级利用财富优势,通过代议制度谋取政治线世纪工业革命,形成工业经济社会形态。
工业经济以时间的延展性、地域的广泛性、技术的智能性、产业的系统性、商品的流动性、市场的开放性等,突破农业经济循季而作的时间、地域、种类局限性,打破农业社会集权等级专制制度的静态束缚,呈现出利益的多元性、文化的开放性、创业的自主性、主体的平等性、民生的民主性、保障的社会性、发展的动态性等,形成全球一体化的工业经济民主社会互联开放的社会经济。
商品经济的出现,洞穿封建王国静态管制的闭关自守国界疆域,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
商业发达国家的工商资产阶级,以资本利益为纽带,通过殖民主义,暴力掠夺农业国家落后地区的物质财富,进行工业化生产,输出廉价商品,对其它国家进行经济统治。非洲黑人奴隶经济尤为典型。
资源的猎获、市场的创设、工厂的建制、商品的输出等等,均是因循以设计开发为主导的科研性思维方法。
科研性思维方式以开创性为特征,遵循科技研发的思维方式,对于未来事物进行目标任务预设,研发科学技术手段,设计组织架构,整合资源实施,生产出蒸汽机、电动机以及电视、手机、计算机等,由此催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爆发式增长。
社会经济的科研性思维方法,比较原始社会体验性思维方法和农业社会先验性思维方法,呈现出明显优势。尤其是西医,由科研性思维方法出发,通过科学实验创新医疗技术,提高医药疗效,超越先验性思维方法的中医,成为医疗卫生的主导力量。
3、利用石化能源创制力量强大的工业机器,推进人类社会获得第二次空前繁荣。
煤炭、石油、电力、核能等为动力,驱动功能强大的机器进行生产,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人类由始摆脱农业经济人力畜力的限制和循季而作的制约,开始做全天候、多层次、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机器代替人力简单劳动,人类由始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广阔空间。
机器生产代替农耕种植简单体力劳动,每个人尤其是女人,能够凭籍智力劳动获得职业谋生机会,从而有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幸福权,葆有与男人同样的健全人格和家庭属性。
相对农业生产农耕种植的单一结构,工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呈现出:资金、厂房、原料等生产资料的多元化,产业工人、服务从业人员、知识分子等劳动力组成的多元化,股东、企业家、职员等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相对集体经济的自我闭环,工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呈现出开放性:国家经济、区域经济或企业经济等每个经济单元,其经济活动都需要输出产品和购买原料,体现出内外衔接、互通有无的开放性。
相对小农生产个体经济的自给自足,工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社会化生产,上下游各个生产生活单元的供需之间呈现出互联性、互生性、互补性、互利性。
认知相同目标趋同的资本所有者,把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组成股份制经济,在一定领域形成比较优势,体现出组织性、高效性、垄断性。
与股份制公司经济组织形态相适应,不同的利益集团结成不同的政党团体,形成不同的政经垄断。取替封建地主阶级君主专政,政党成为社会经济的统治力量。
政党轮流执政,因由社会民意利益博弈对社会政策进行动态调整,适时维护社会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基本平衡。相对于农业经济封建社会的暴力革命改朝换代,政策调整精准及时,频度加快,振幅更窄,代价更小。
三权分立,是商品市场交易双方与中间证人的经济行为在政治生活中的制度映像,对政党利益进行对等制衡。(《世像勘察:三权分立不过是市场交易习惯的政治映像》2024年4月16日劳动之歌)
工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呈现出:无论资本利益所有者还是劳动利益所有者,权益平等,自由迁徙,民主自为,同生共和。社会要素之间呈现动态组合状态,有效实现个体利益和团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构出与之相应的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的民主机制。
面对社会经济动态复杂的社会形态,既往小众亲缘的原始社会氏族公社集体经济家长制,静态统一的农业社会男尊女卑集权等级专制制度,已经无力负担社会治理的管理成本,因而退出社会主导地位。
11、资本利益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市场经济丛林法则,创制出人人自危、奋力争先的激励机制。
为满足工业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大量需求,英国政府颁布《贫民迁移法(修正案)》《联盟负担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消除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大大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农奴制、劳役制度由此瓦解。
通过“圈地运动”和限制流浪法等措施,强制农民与劳动条件所有权相分离,剥夺劳动者生存权,把劳动者驱赶进劳动市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资本家提供丰富廉价劳动力。
12、以“才干”为用人标准的“契约关系”,代替封建社会“唯君事忠”用人标准的“君臣关系”,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干事热忱。
以资本逐利为价值遵循,社会关系由封建社会的“唯君事忠”用人准则转为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才干”成为人类交往的用人标准,形成平等自由民主共和制度,激发人们干事创业前所未有的激情能动,社会财富爆发涌现。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宣言》发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表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相对农业经济封建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3、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的结构性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工业生产社会经济的社会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导致经济社会陷入经济危机周而复始,噬利民生。劳资关系日益尖锐,工人阶级为维护劳动利益生存权,组织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14、劳动利益为维护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幸福权,组织工人运动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保障是工人运动的成果》(劳动之歌2024年8月2日)发现,为了反抗资本家实行童工制度等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压榨,19世纪20年代,工人开始组织工会,发起“卢德运动”和“运动”,推动出台《工厂法》《十二小时工作法》,改善工人尤其是妇女的工作条件。
1871年英国颁布《工会》立法,工会行动改善工人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思想理念,从此进入法治范畴,展现出现代民主国家维护劳动利益的法治精神、法治规范和法治成效。
随着工人阶级在国家政策法律制度中的话语权日益提高,推动社会逐步建立起德国俾斯麦社会保障体系、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法案》、英国实施《国民保险法令》《民国卫生设施法令》,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赋能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全面发展的效能日益显现。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地增长,全民基本收入的理论及其政策实验,为社会福利政策注入普惠性和兜底性的新内涵,在西方工业经济发达国家渐显声势。
15、AI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人类社会开始全面摆脱初级劳动,发挥社会经济的社会性优势,以社会福利保障为基础,在维护生存权第一需要方面实行按需分配,走上工业社会更高级形态。
AI智能人性机器人走进工厂、农田、家庭等社会经济所有的领域,代替人的初级劳动,创新社会形态,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维护社会利益和个体利益生存权发展权幸福权发挥慢慢的变大的作用。
健全完善普惠性和兜底性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公费养育新生儿、义务教育、医疗保健、养老送终、基本收入等,满足人民衣食住行基本生活需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葆有人的社会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和健全人格,实现理想社会维护生存权第一层级的按需分配,循次而进,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性优越。
工业社会互联开放的社会经济为主导,以资本利益为纽带的市场经济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利益生存权稳定社会的压舱石。二者并驾齐驱,成为当今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两翼。坚持科研性思维方法,以发展的思路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土地利益为纽带的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被纳入到互联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经济进程之中,逐渐向农业工业化转型,呈现出装备机械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人口城市化的发展的新趋势。放弃传统农业社会先验性思维方法的向后看齐,坚持科研性思维方法向前看,兼收并蓄科技前沿先进思想,积极融入工业化进程,是由后进赶先进的必由之路。那种企图用二千年前小农生产的认知水平来指导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幻想,无异于用畜力农耕来指导机器生产的弱智化。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集体经济,已经萎缩到婚姻配偶家庭之中。劳动力市场职业选择的自主自由,解除了农业社会以土地利益为纽带的财产多子分配制度的束缚,子女自由迁徙,导致群居式的姓氏宗族逐步消失。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同时也在消解传统兼具生产生活功能的男尊女卑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的功用。女性因由经济独立实现男女平等,导致传统婚姻家庭解体的离婚潮日趋增多。AI智能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提供保姆式服务,“传种接代”失去了“养儿防老”的核心功能,导致生育率大幅下降。
由此可见,对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社会经济等三种形态,要从历史衍生找到其内在规律,从时代发展把脉其演进逻辑。
氏族部落的集体经济,因由血缘纽带,缔结出共生共荣的氏族民主。缺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体经济,就会因由个体利益之争而导致“大锅饭”式的内卷。以“家”之集体经济理念去构建“国”之社会经济的幻想,只能是缘木求鱼。
小农生产的个体经济,因由生产生活自给自足的独立性和土地利益劳动利益的差异性,缔结出男尊女卑和集权等级专制制度。商品经济一捱出现,人们摆脱土地束缚,获得迁徙自由,闭关自守的个体经济便失去生存条件。
工业生产的社会经济,以商品经济为主导,以市场经济为驱动,以资本利益为纽带,通过殖民主义和商贸活动,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劳动利益为纽带,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祛除把人物化为劳动工具的经济主义噬利民生,维护人的社会属性的本质特性和价值取向。
面临知识爆炸的新时代,通过教育学习知识研发科技获得能力,成为人类促进生产改善生活的主要途径。口耳相传的体验性思维方法,已显幼稚。依靠先验性思维方法的抄袭照搬,很难挺立潮头。唯有坚持科研性思维方法,才能成为人类获得职业能力、生活能力,创新发展、引领先进的必由之路。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原始社会的集体经济→农业社会的个体经济→工业社会的社会经济,犹如以经济为主导、以民生为遵循的历史列车,向前疾驰,无可阻挡。坚持科研性思维方法驾驭社会经济势在必行。